切换导航
首页
资讯
投融资
HR科技云图
专栏
出海
AI
下载
5月上海
登录
注册
【FESCO】你「过度疲劳」了吗?5种类型,帮你给自己做个体检
2022年09月19日
7880次浏览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每天下班,总觉得疲惫不堪,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瘫着不动;
明明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也没干什么,但就是觉得身心俱疲;
经常觉得脑子像生了锈一样,转不动,遇到很多问题都不愿意去想;
周末了,终于有时间学习了,但还是觉得很累,常常睡一觉、看会剧,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很多人也许会把它们归咎于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但「压力大」,只是一种表象,我们要思考的是,这种疲惫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正常吗,是否已经到了「过度疲劳」的边缘?
一般的疲劳,可能睡一觉、休息一下就能恢复,第二天继续精力十足投入生活。但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你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面,一直处于疲劳当中,难以真正有效地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更严重的是,它可能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让你产生种种负面感受和情绪,蚕食你的幸福感。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把导致我们疲劳的情况分成了5类。我想跟你详细探讨,疲劳感是如何产生的?怎么样才算是「过度疲劳」?如何消除疲劳感、调整自己?
希望能够帮你重建更有效的生活方式,用更好的状态去生活和工作。
职业倦怠
什么是职业倦怠呢?简单来说,它是指由于工作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我们长期遭受到职场压力累积形成的一种倦怠感。它会使得我们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兴趣,陷入疲惫和麻木之中。
什么样的问题呢?主要是这5个原因:
过重的工作量,不公平的对待,模糊的角色定位,缺乏沟通和支持,以及不合理的时间要求。
这些会让员工感到无所适从,失去价值感,认为自己只是为了完成公司的需求而存在,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倦怠感。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疲劳感来源。
按照盖洛普2018年的一项调查,在7500名员工中,约23%的员工存在长期的职业倦怠,44%的员工存在偶发性的倦怠。
也就是说,这可能意味着有三分之二的员工,或多或少经历过职业倦怠。
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很隐秘、很难发现的原因。因为陷入职业倦怠的员工,很可能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认为是自己状态不佳、做得不好,很难想象到是工作环境的问题。
如果你在工作中长期存在下面这三种感受,那么就要注意了,你可能已经存在职业倦怠了。
1)长时间感到精疲力尽,无精打采,难以集中注意力。
2)对工作失去热情,产生冷漠、疏离或无所谓的感觉。
3)做事情的效率降低,容易产生沮丧、无助和挫败感。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职业倦怠的三个特征,也是一个帮助我们快速判断自己工作状态的方法。
那么,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有什么方式可以调整呢?
最「釜底抽薪」的做法,当然是考虑换一个岗位,或者换一份工作。但如果短时间内难以做到,也可以考虑从下面这三个方法入手,来尽可能地自我调整和修复。
1、找到主要原因,想办法改变它
前面讲过,职业倦怠一般由5个原因引起。但在你的工作环境中,它们不一定同时存在,占比可能也各不相同。因此,最首要的就是去找出:
究竟哪一个原因才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然后跟上级沟通,能否做出一些改变,来削弱这个原因,减轻自己的压力。
比如:
如果是团队角色不明确,那么是否可以重新划分角色、分配任务,让自己更清楚地知道公司对自己的期望?
如果是缺乏沟通和支持,那么是否可以调整团队的工作方式和氛围,让团队彼此间联系更紧密?
如果是交付时间不合理,那么是否可以重新调整任务的优先级,让自己在重要任务上有更宽松更充裕的时间?
……
一定要多沟通。许多问题,沟通了,才会有解决的希望。
2、建立更多联系,获取支持力量
许多行业和公司有一个特征,会把事情划分成很多个环节,把工作尽可能地细分。这就会导致,许多人在工作中其实是缺乏协作和沟通的。我们可能只是跟上下游的人对接,很少能够触及到其他的领域。
因此,如果有机会的话,
试一试建立或参与「非正式组织」,
也就是跟更多跨部门的同事、甚至跟园区里其他公司的人交朋友,建立一些小的社交圈子,一起交流、分享、运动、聚餐、玩耍,彼此「吐槽」和倾听。这可以非常有效地为你提供力量和支撑。
当然,这可能有赖于公司的规章制度,有些公司未必喜欢员工搞小圈子,可能需要你去寻找到一个平衡。
3、做好防火区隔,保持生活平衡
最后,如果职业倦怠无法避免,那么最后的手段,就是尽量把它跟生活做好区隔,避免这种职业倦怠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毕竟,工作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不妨试着对工作排好优先级,
在不影响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尽量避免把工作和生活混同。
捍卫自己的生活,不要让它被工作入侵。在闲暇时候,可以培养一门爱好,从事一项能够长期做下去的兴趣,让它成为你心灵的「后花园」,为你提供充实感和幸福感。
无论任何时候,充实的生活和良好的健康,都是我们最首要的目标。不要让它成为代价。
用脑过度
我们的意志力很可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认为自己能够「坚持下去」,我们就能够发挥出良好的表现,不受「意志力」的束缚。
但是,意志力无限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地工作、学习下去呢?
当然不是。
我们的表现本质上还是会受到生理限制的。如果长时间专注地工作,同样会导致用脑过度,让我们产生疲劳感。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
「决策疲劳」。
研究发现:法官们在临近午饭的时候,会更容易做出「更草率」的判决,而在早晨和午饭后做出的判决会更加深思熟虑;同样,审核贷款的人,在中午会更倾向于拒绝放款。原因就在于:他们经过一个早上的工作,大脑已经到了疲劳的临界点。而经过午休后,疲劳消除了,就可以更有效地做出决策了。
大脑控制思考和决策主要由4种物质调控,它们的浓度水平会影响我们的动力和疲劳感。长时间的工作,可能会导致多巴胺降低、腺苷增加,从而让我们昏昏欲睡、失去动力,难以做出复杂的思考和判断。
最近有一篇研究发现:当我们集中注意力长时间思考时,大脑中的谷氨酸会在前额叶皮层附近堆积,这会导致我们的决策能力下降,更倾向于做出更省力、更短视的判断 ——
这可能就是传统研究中「缺乏意志力」的真正原因,也是导致决策疲劳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用脑过度了呢?
可以从自己日常的精神和情绪状态来判断。
如果你觉得自己特别容易不耐烦,经常感到脑子转不动,不愿意去思考问题、权衡利弊,那可能就意味着,你的日常工作模式不太健康,每天都处于用脑疲劳之中。
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
化「被动休息」为「主动休息」。
许多人日常的模式是「被动休息」,亦即长时间埋头苦干,直到下班了或周末才一口气休息恢复 —— 这其实是低效的,你相当于长时间处于一个状态的低谷之中。
更高效的做法是什么呢?
是交替着工作和休息。
我的建议是:把工作划分成多个小阶段,每个阶段大约20分钟到1小时。结束了一个阶段之后,就主动休息一下,换换脑子,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看看有趣的视频,读几页书,写几行字,起来散散步、活动身体……
进一步,你可以把好几件不同的工作交替安排,工作A告一段落之后,休息一下,做一做工作B,再休息一下,做工作C……以此类推。这些工作之间差别越大,效果越好。
■
一方面,
这可以充分地激活大脑,避免让大脑一直工作在同一个模式下,导致用脑过度。
■
另一方面,
这也可以有效地为我们提供成就感和充实感,让我们能够更持久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之中,保持热情和动力。
真正高效的工作,一定不是长时间专注,而是小步快跑的冲刺。
思虑过多
最好的状态是什么?一定是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投入到手头的事情上。这就是心流状态,也是最能让我们感到充实、幸福的状态。
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很难达到这种状态。更常见的情况是什么呢?当我们集中精力工作的时候,脑海里经常会闪过各种各样的杂念。它们总是会打破我们的专注,打断我们的工作,让思绪不由自主地开始漫游,产生种种遐想和想象……
这种现象,就叫做
思虑过多,
它同样是导致我们产生疲劳感的重要因素。
你可以这样理解:大脑的思考分为前台和后台。长期存在的问题、悬而未决的事项、盘踞在心中的担忧和焦虑……这些杂念很容易堆积在后台里,并在我们专注工作的时候,从后台切换到前台。表现出来,就是它们突然闯入我们的思绪,打破我们的状态。
这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涣散,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才能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它们上面驱离,重新聚焦到手头的事情上。
一旦这种情况多次发生,我们就很容易感到精疲力尽。
因为我们的认知资源,都用来抑制它们、转换注意力了,也就没有多余的认知资源可以用在处理任务上了。
另一方面,当我们的工作告一段落时,一旦失去了可以专注的事项,这些后台中的杂念就会更加活跃。它们会不断地「涌出水面」,不断地袭击着我们的脑海,让我们疲于应对,安抚完一个杂念,又来了一个杂念……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感到:每天,我们都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对这些杂念的处理上,从而感到疲惫不堪,难以处理好真正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也有这种感受,如果你每天都在忙于安抚脑海中不断闪现的担忧、焦虑、恐惧……那么,你很可能正在面临「思虑过多」的困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注意的是:你的情绪、杂念、烦恼……并不是你自己。它们既不能代表真实世界,也不能代表你自己,而只是对于外在刺激的一种反应和应答罢了。因此,
一个根治的办法,就是把你自己跟它们分隔开来,
告诉自己:这些杂念并不属于我,它们并不是我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去相信和吸收它们。
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杂念简化为「问题」。一个问题之所以存在,一定是因为我们现阶段没办法解决它。因为,凡是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去采取行动,那么它也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了。
那么,既然现阶段没法解决,那我们在脑海中反复多次地考虑它,对我们有帮助吗?其实是没有的。这样做只会不断强化我们对它的恐惧和担忧,但对解决它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因此,一个简单的原则是:下一次,当你产生杂念的时候,问一问自己:
这个问题,我现阶段有没有任何能够去采取的行动?
如果有,那就把这个行动记下来,安排时间去做,不需要继续思考。
如果没有,那就说明这个问题不是现在能解决的,那就更加不需要思考。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杂念为什么能一直盘踞在我们的脑海中呢?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是我们对它不断投入的关注、反刍和沉浸。只要切断了我们对它的关注,它其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不妨多锻炼自己这种心态,让自己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脑海中各种杂念的来来去去,不让自己受到它们的干扰和侵袭。
身体透支
可能许多人有一个问题:每天上班都是坐着,也没做什么体力活,为什么总是感觉很累?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身体可能已经透支了。它虽然没有明显地显露出来,但会通过许许多多细节,向我们发送信号 ——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忽略掉这些信号,把它们当成无关紧要的迹象而已。
什么样的信号呢?
一个值得警惕的,是
「过度紧张」。
大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当我们专注在某项工作上时,大脑会把资源集中在当前的工作上,从而选择性地关闭其他的感官。因此,如果你感到经常头痛,困倦,肌肉酸痛,眼睛干涩,没有力气……这些征兆,很可能就是身体因为疲劳而发出的信号。
所以,你需要适时放松一下,不要让自己绷得太紧。分享一套放松方法:
■
眼睛:
不要用力去瞪大它。多眨眼,站起来,眺望远处,感受眼部的肌肉,让它放松下来,保持自然状态。
■
脖子:
不要往前伸。试着放松脖颈,让它靠在靠背、头枕上,有意识地收下巴。向上、下、左、右缓慢转动再复位。
■
肩膀:
不要不自觉绷紧。试着放松肩膀,沉肩,前后活动。
■
呼吸:
不要急促、用口呼吸。试着放慢速度,每分钟6-8次,用鼻呼吸,腹式呼吸。呼气时把深处的空气排光,再缓慢吸气。
■
走动:
不要长时间久坐,多起来活动身体,到有阳光的地方走一走、站一会,晒晒太阳,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是
「睡眠不足」。
缺乏高质量的睡眠,相当于长期让我们生活在慢性压力之下,会导致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增加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几率。但问题在于:这个时代有着太多吸引注意力的事物,这些事物会持续不断地对大脑造成刺激,让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睡眠不足」的事实。
一个简单的测试方式是:白天的时候,挑一个有空的时间(非午睡时间),找一个没有干扰的场所,安静地、放松地躺15分钟。如果你睡着了,或者感到昏昏欲睡,那么很有可能你已经睡眠不足了,是时候需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和习惯了。
另外,睡眠不足还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经常性地让大脑进入「宕机」的状态。原因在于:大脑的各个脑区是各司其职的,如果长期处于疲惫之中,有些脑区可能会在我们清醒时「打盹」,从而造成思维的堵塞和中断。
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有过突然「宕机」的感受,感觉大脑似乎暂停了工作。
比如突然间思维很凝涩、忘记了自己刚才在做什么、突然不由自主地走神、有一种「断片了」的感觉……
这可能也是睡眠不足的表现,需要严肃对待自己的作息了。
尽管已经讲了很多次,但还是要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比身体更重要。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的健康。保持均衡的饮食、良好的睡眠、稳定的锻炼,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
慢性疲劳综合征
最后,如果你认为自己完全没有上述4种情况,但仍然每一天都感到非常疲惫,无精打采,那也可能存在一种情况: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不是一种疾病,但它的的确确存在,并且影响着成百上千万人。研究人员估算,仅在美国,就可能有80-250万人存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但问题是,至今为止,我们对它的成因和机制仍不清楚。甚至有不少医生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心理作用。
那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表现是什么呢?
最主要的是持续6个月以上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疲劳。
这种疲劳会导致你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并且无法通过休息来缓解。可能也会伴随头痛、喉咙痛、运动后极度疲惫、站着会有眩晕感等症状。
目前关于这种现象,有一些假说,比如炎症因子、过低的线粒体活性、血液中的凝块等等,但这些假说都缺乏足够的证据,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可能也没有确切的方法可以去改善 ——
只能说,让自己的基础生理状态变得更好,多多少少会有作用。
因此,多锻炼吧。即使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也没有时间精力进行长时间的运动,但只要培养起锻炼的习惯,少量多次,不断地给身体一些刺激,让它变得更强壮,总是有利无弊的。
祝每一位朋友,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更好地投入生活之中。
资讯
体检
FESCO
机构专栏
FESCO
过度疲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最近文章
微软重磅发布People Skills与Skills Agent:打造嵌入工作流的AI技能图谱,引领HR科技新纪元
2025年04月25日
【立即报名】5月21日上海站薪酬管理2025年度峰会,薪潮澎湃,领航未来HR新航向,马上报名!
2025年04月24日
全球金融科技平台 Intuit 收购人力资源平台 GoCo,打造中小企业一体化人力资本管理解决方案
2025年04月24日
【美国】AI人才智能平台 HelloSky 完成 5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年经常性收入突破 100 万美元,扩展高管团队
2025年04月24日
【伦敦】智能自动化平台供应商Capably 获得 400 万美元融资
2025年04月23日
热门文章
那年今日
Airbnb、Uber估值均被美国基金公司下调,硅谷独角兽怎么了
2016年04月25日
【德国】员工出行预算平台RYDES获得了350万欧元的种子轮融资
2023年04月25日
力扣 LeetCode 中国域名全面升级
2022年04月25日
法国企业学习供应商360Learning获4100万美元B轮融资,将拓展国际市场
2019年04月25日
运用大数据,帮企业解决网络风险及欺诈,同盾科技完成3200万美元B+融资
2016年04月25日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加入我们
|
2022新版员工体验旅程图
|
ChatGPT与HR
|
2024年HRTech活动计划
|
HR出海频道
|
HR云图
|
资料下载
|
员工体验研究院
|
北美华人人力资源协会
|
马上加入出海俱乐部
|
2024版员工体验旅程图
|
2024HR机构优秀品牌发展计划
|
推动HR工作中实践负责任AI的倡议书
|
NACSHR
|
出海北美第一站
|
HR上市公司财报
Email:
hi@hrtechchina.com
Copyright © 2025 HRTechChina.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 08005049号-4.
×
登录
用户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号码
密码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